商品详情
P
城市财政管理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中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是城市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。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到城市经济、社会和民生的各个方面,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、保障和改善民生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那么,城市财政管理中的预算是如何制定和执行的呢?以下将从预算编制、审批、执行、监督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。
P
一、预算的制定
1. 预算编制的准备阶段
在预算编制之前,首先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,包括对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和分析,对当前经济形势和财政收支情况进行预测,明确预算编制的目标和任务。此外,还需对各部门的预算需求进行调研,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。
2. 预算编制的方法和程序
城市财政预算编制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。具体来说,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和事业发展需要,提出预算建议,经过财政部门审核后,汇总形成全市预算草案。在此基础上,财政部门与各部门进行多轮沟通和协调,形成最终预算草案。
预算编制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:
(1)编制基本支出预算。基本支出预算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,按照定员定额原则进行编制。
(2)编制项目支出预算。项目支出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项目可行性进行编制,遵循绩效优先、分类管理、动态调整的原则。
(3)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。这些预算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财政资金进行编制,确保各类资金的安全、合规使用。
3. 预算审批
预算草案编制完成后,需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。在人大会上,人大代表对预算草案进行审查,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。财政部门根据审议结果对预算草案进行修改,最终形成预算决议。
二、预算的执行
1. 预算下达
预算批准后,财政部门将预算指标分解下达至各部门,明确预算支出项目和金额。各部门根据预算指标,制定具体的支出计划,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。
2. 预算执行
各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,应遵循以下原则:
(1)依法依规使用预算资金,确保财政资金安全、合规、有效。
(2)按照预算项目和进度安排支出,严格控制预算调整。
(3)强化预算绩效管理,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。
3. 预算调整
在预算执行过程中,如遇到特殊情况,需要调整预算的,应按照法定程序进行。预算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:
(1)因政策变动或事业发展需要,增加或减少预算支出。
(2)预算执行中出现重大失误或不可抗力因素,导致预算支出发生变化。
(3)预算编制时未能预见到的事项,需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调整。
三、预算的监督
1. 财政监督
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,主要包括:
(1)审查各部门预算执行进度,确保预算资金按时序支出。
(2)对预算执行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查处,保障财政资金安全。
(3)开展绩效评价,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。
2. 审计监督
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,主要包括:
(1)对预算编制、执行、调整等环节进行审计。
(2)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价。
(3)查处预算执行中的违法违规行为。
3. 社会监督
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,提高预算透明度,主要包括:
(1)公开预算信息,接受社会公众监督。
(2)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专家学者等参与预算审查和监督。
(3)通过媒体、网络等渠道,及时回应社会关切,提高预算管理的公信力。
总之,城市财政管理中的预算制定和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、协同推进。通过不断完善预算编制、审批、执行和监督机制,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、规范性和有效性,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