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本监审作为我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工作,旨在规范政府定价行为,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。本文将详细介绍成本监审的流程,以便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制度。
一、经营者报送成本资料
成本监审的第一步是经营者向成本监审机构报送成本资料。根据相关规定,经营者在提出定调价建议时,应同时向成本监审机构提交成本资料。实行定期监审的情况下,价格主管部门会直接向所有经营者下达成本监审通知书。若经营者数量较多,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经营者实施成本监审,并向选定的经营者下达成本监审通知书。经营者根据通知书的要求,向成本监审机构报送成本资料。
二、成本监审机构初审
成本监审机构在收到经营者提交的成本资料后,会对资料进行初审。初审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成本资料是否齐全、真实、准确,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。如果发现资料存在问题,成本监审机构会要求经营者进行补充或修改。初审通过后,成本监审机构将进入下一阶段的审核工作。
三、成本监审机构审核经营者成本
成本监审机构对经营者的成本进行详细审核。审核内容包括:
1. 成本的合法性:检查经营者计入成本的费用是否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》等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。
2. 成本的相关性:确认计入成本的各项费用是否与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。
3. 成本的合理性:评价经营者计入成本的各项费用的合理性,如是否符合行业标准或社会公允水平。
4. 成本的权责发生制原则:检查经营者是否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计入成本,即当期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,均应计入当期成本;不属于当期成本的费用,即使款项已经支付,也不得计入当期成本。
四、出具成本审核结论报告
成本监审机构在完成对经营者成本的审核后,会出具成本审核结论报告。报告内容包括:
1. 成本监审的基本情况,如监审依据、监审原则等。
2. 经营者的成本情况,包括成本总额、成本构成、成本水平等。
3. 成本监审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。
4. 成本监审结论,如成本是否合理、是否存在超支风险等。
五、经营者整改及复审核
经营者根据成本监审机构出具的审核结论报告,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。整改完成后,经营者需再次向成本监审机构报送整改后的成本资料。成本监审机构对整改情况进行复审核,确保经营者已经按照要求完成整改。
六、成本监审结果应用
成本监审结果作为政府定价的重要依据,将应用于以下方面:
1. 制定或调整价格:政府根据成本监审结果,合理制定或调整商品或服务的价格。
2. 企业内部管理:经营者应依据成本监审结果,加强内部成本控制,提高经营效益。
3. 政策制定:政府可以根据成本监审结果,调整相关政策,促进行业健康发展。
总结:
成本监审流程主要包括经营者报送成本资料、成本监审机构初审、成本监审机构审核经营者成本、出具成本审核结论报告、经营者整改及复审核、成本监审结果应用等环节。通过这一流程,政府可以确保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,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。
各类薪酬报告
细分行业领域
覆盖城市地区
累计下载次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