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本监审是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中的重要环节,其目的是确保项目成本的合理性、合规性和经济性。成本监审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:
一、经营者报送成本资料 在成本监审的第一步,项目经营者需要向成本监审机构提交相关成本资料。这些资料包括但不限于项目预算、资金使用计划、各项成本支出凭证、合同协议等。经营者应当在提出定调价建议时同时提交这些资料。对于定期监审的项目,成本监审机构会直接向经营者下达成本监审通知书,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报送相关资料。
二、成本监审机构初审 成本监审机构在收到经营者提交的成本资料后,将对这些资料进行初步审查。初审的主要任务是核实资料的真实性、完整性和合规性。如果发现资料存在遗漏、错误或不符合规定的情况,成本监审机构会要求经营者补充、更正或重新提交相关资料。
三、成本监审机构审核经营者成本 在初审通过后,成本监审机构将对经营者的成本进行详细审核。这一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 1. 合法性审核:检查各项成本支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、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,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费用,不得计入项目成本。 2. 合理性审核:分析各项成本支出是否合理,主要技术、经济指标是否符合行业标准或社会公允水平。 3. 相关性审核:判断各项成本支出是否与项目经营过程相关,与项目无关的费用不得计入项目成本。 4. 权责发生制审核: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,确认当期应负担的成本费用,确保成本的准确归集。
四、出具成本审核结论报告 成本监审机构在完成对经营者成本的审核后,将出具成本审核结论报告。报告内容包括成本审核的基本情况、发现的问题、成本调整建议等。成本审核结论报告将作为政府定价、调整价格和项目管理的依据。
五、经营者整改和反馈 经营者根据成本监审机构的审核结论报告,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。整改完成后,经营者需将整改情况反馈给成本监审机构。成本监审机构对经营者的整改情况进行核实,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
六、监审结果公开和监督 成本监审结果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,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。公开内容包括成本监审报告、经营者整改情况等。公开监审结果有助于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透明度,确保项目成本的合理性和合规性。
七、定期监审和评估 为加强对项目成本的动态管理,成本监审机构会定期对项目成本进行监审和评估。定期监审的周期可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。通过定期监审和评估,及时发现和解决成本管理中的问题,确保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。
总结来说,成本监审的过程包括经营者报送成本资料、成本监审机构初审、成本监审机构审核经营者成本、出具成本审核结论报告、经营者整改和反馈、监审结果公开和监督以及定期监审和评估等步骤。这些步骤的实施,有助于提高项目成本管理的科学性、规范性和有效性,为政府投资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。
各类薪酬报告
细分行业领域
覆盖城市地区
累计下载次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