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本监审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,旨在确保项目成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,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。在我国,成本监审已经广泛应用于PPP项目、供热、供水等民生领域。那么,成本监审的步骤和流程究竟是怎样的呢?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。
一、前期准备
1. 确定监审范围:根据项目特点和需求,明确成本监审的具体范围,包括但不限于建造成本、运营成本、财务费用等。
2. 制定监审方案: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,制定详细的成本监审工作方案,明确监审的目标、原则、方法、时间节点等。
3. 成立监审组织:设立专门的成本监审机构或工作组,负责组织、协调和实施成本监审工作。
4. 培训人员:对参与成本监审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,确保其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。
二、成本资料收集与初审
1. 经营者报送成本资料:项目经营者根据成本监审通知书的要求,向成本监审机构提交项目成本资料,包括但不限于合同、发票、财务报表等。
2. 初审:成本监审机构对经营者提交的成本资料进行初步审查,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资料,要求经营者补充或修改。
3. 现场核查:成本监审机构可根据需要对项目现场进行实地核查,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,为后续的详细审核提供依据。
三、成本审核
1. 成本核算:成本监审机构对项目成本进行详细核算,包括各项费用的计算、分摊和归集。
2. 合法性审核:检查计入成本的费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、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,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费用,予以剔除。
3. 合理性审核:评估项目成本中各项费用的合理性,包括技术、经济指标的合理性,以及与社会公允水平的比较。
4. 相关性审核:判断计入成本的费用是否与项目经营过程相关,剔除与项目无关的费用。
5. 权责发生制原则: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,确认当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,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。
四、出具成本审核结论报告
1. 撰写报告:成本监审机构根据审核结果,撰写成本审核结论报告,包括项目成本总额、成本构成、成本合理性分析等内容。
2. 报告审批:成本审核结论报告需经过成本监审机构内部审批,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权威性。
3. 公示与反馈:将成本审核结论报告向社会公示,接受社会监督,收集各方反馈意见。
五、后续监管
1. 成本监审结论应用: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成本监审结论,制定或调整项目价格。
2. 定期监审: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,对项目成本进行定期监审,确保成本控制的持续性和有效性。
3. 问题整改:对于成本监审中发现的问题,要求经营者进行整改,并跟踪整改效果。
综上所述,成本监审的步骤和流程包括前期准备、成本资料收集与初审、成本审核、出具成本审核结论报告以及后续监管等环节。通过严格的成本监审,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,确保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,维护社会公共利益。
各类薪酬报告
细分行业领域
覆盖城市地区
累计下载次数